首页>资讯 > >正文

有没有经典的国内冷门电影推荐?

霍猛导演的《过昭关》,在2018年的第二届平遥电影节上获得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。

霍猛导演的手法和文本都朴实到了“简单”的程度,乍一看甚至不免让人误以为是学生的初学习作。但其刻意为之的朴实,目的却是突出同样朴实的内心世界,将老人独立于复杂当代世情的纯朴进行了观感上的强化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这种简单,在影片的简介上就可窥见。“暑假,七岁的宁宁被送回乡下,由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。李福长偶然间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联系方式,老友身体中风,时日无多。他决定带上孙子,骑着一辆摩托三轮车,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。影片以“过昭关”喻指人生,是难得一见的中国乡村公路片。”

然而,这部电影的情感表现力,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主题,却远远超出了其外在的“简单”。在观看的时候,它会将你的内心持续牵引,并非以什么“反转”来调动你的理性思维,从而引发“思维不够用”的困惑费力,而是引导你的主观感情,直截了当地感受到它蕴含的巨大情感力量,不需要思考,却打动人心而又留有回味。

在一定程度上,它有点类似于北野武的名作《菊次郎的夏天》。在那部作品里,北野武用全篇去表现少年的纯真,以及被其所打动而重回童心的中年男人。但在结尾,两人重回都市,环境的改变预示了一切美好的改变——那更像一场美好的梦,而日常的现实则是周围的钢筋水泥。而中年男人菊次郎的“夏天”,则正是这场回归质朴的短暂一梦。结尾,男孩飞奔,依然纯真,但中年男人的幻梦却已经结束,而男孩,也终有一天会在都市中被同化,变成中年男人而纯真不复。

而在《过昭关》中,祖孙二人的一路旅程离开了大城市,其内里也仿佛是脱出现实的美好世界。走过“过昭关”一路的爷爷变成了“过韶关”---在影片高潮部分有一幕京剧扮相的伍子胥在超现实时空中的出场---的伍子胥,拥有古人一般的内心,待人以诚,与人为善,义大于利。

借此,导演强调了古人之心在当代的价值与稀有。爷爷遇到了很多为现实所困的当代人,也用自己的“古风”在各种程度上帮助了他们,自己也是为了见老朋友最后一面而不辞辛劳,千里奔走,践行了古人一样的友谊。

然而,这一切品质在当代也终将消失,祖孙二人最后“回归”大城市,带他们前来的三轮车被警察以当代法规而没收,爷爷的归程坐上了“汽车”。与爷爷结下古人友谊的老伙计也不日离世,展示深厚亲情的孙子也被带到了父母的身边,一路上的出世景象犹如恍然一梦。爷爷言传身教地让孙子明白了古人的美好,但二人最终聚少离多,其效果也必然成为泡影。

而更加可贵的是,导演恰到好处地给予了爷爷一种“认清现实,接受将逝”的内心状态,面对友人的两次逝世,他都没有什么情绪波动,只是淡淡地在合影上圈出二人的身形,看着只剩下自己“幸存”的照片。面对儿子不理解自己的指责,孙子开学后被带走的背影,他也只是安静地听着,适当地回应,与孙子打一通电话时也没有表露太多。

显然,爷爷深知自己的“落后于当代”,理解自己珍视的生活(祖孙)让步于当代(老人的古风教育让给学校的义务教育),也接受自己这一代人即将从生命和品质的层面上“谢幕”的现状,他并不想改变当代世界,或试图挽回与争取什么,只是让自己保持从一而终,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与反馈。这样的淡然本身也正是其古风的又一个侧面,且与作品手法的“朴实”完美对应。

在影片的结尾,打完孙子电话的爷爷默默消化了对晚辈的思念,看到自己掉下的牙,自嘲一笑。这一幕提供了强大的情感打动力,爷爷接受自身“衰败”而又泰然自若的内心世界跃然而出。

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全篇特点,它的技巧并不复杂.也没有所谓的“反转”更不是什么黑深残,有的只是巨大而有力的情感世界。它就像一个情绪的漩涡,将所有观众卷入其中,靠的却不是什么手法,而是对“情感”本身的重视,无需包装,简单而有效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